编者按:编者按:中国教会在过去几十年前经历农村教会复兴、城市教会兴起和转型,而如今这近十多年来是城市教会在模式建造和内在牧养上不断加深的过程,它充满潜力但有面对无数张力和挑战。而近五年来,不少城市教会的信徒面临的几个普遍性的问题和现象包含:
对自己所在教会的牧养觉得“不够吃”或者“不满意”所以埋怨,为什么教会的牧养满足不了我呢?
对教会的选择和委身上也充满犹豫和纠结所以流浪,到底哪个是好的教会或合适我的教会呢?
本文作者作为一位普通的信徒,从信徒的角度就此两个问题展开思考和讨论后,新的一篇文章谈到对另外一个当下城市教会牧养问题的反思,即牧养的真谛到底是什么。
正文:
苏格拉底和自己学生之间的互动,不是我们今天这种大课堂模式。今天的阶梯教室,可以容纳几百人,一个人在上面上课,按照自己的备课展开论述。一个老师面对那么多学生,是不可能照顾每个人的想法,因此这种大课堂制的弊端就在于无法回应每个学生的困惑,从而有针对性地深入展开。
而苏格拉底之所以有影响,并培养出柏拉图这样的人,我想他单独与每个人互动的教学模式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不仅是苏格拉底,到了我们春秋时代的孔子,也同样不是上大课的模式,而是和自己的学生展开对话,这种对话以具体的问题为出发点,展开深入的探讨,这样学生和老师都能得以成长。
大课堂的模式对个体学生的成长不利,但是有利于考试。这种大课堂讲述的内容都是固定的,考试的时候直接写出课堂内容就可以作为标准答案。而针对每个学生的深入讨论,则要求老师具备更高的水平和视野,他不用担心被学生问住,被学生的问题难住,他持一种开放的态度和平等的视角。因此考试的时候,也很难会有标准答案,这就加剧了批改试卷的难度。
因此,我们看到大课堂模式对老师的要求不是很高,因为他不需要面对学生的问题,而只需要面对一群人哇哇讲课就可以了。而互动制的上课模式,则不仅要求老师的水平,还要求老师的胸怀。正如关于爱因斯坦的幽默故事讲的那样,讲课容易,互动很难。爱因斯坦一次去发表演说,他的司机就对他开玩笑的说,你的演讲我听了很多遍了,我都可以讲出来。于是爱因斯坦就让司机上台,结果司机发挥的比爱因斯坦还好,演讲大获成功。在互动环节,听众提了一个专业问题,这位司机想了片刻说,“这个问题太简单了,我让我的司机来回答。”由此可见,演讲不需要什么水平,只需要不怯场的心里素质,而真正面对个体的问答时,才考验水平。
这两种模式还有另一个不同,那就是大课堂模式容易产生崇拜感。一个人在台上面对很多人,大手一挥,下面观众无不静心听讲,这种感觉更容易带来成功感,带来聚光灯效应,给台上的人带来一种万众瞩目、撼动世界的体验。而互动式教学呢,不仅容易给老师带来不可控的问题发生,还会带来沮丧的失落感。因此,互动式教学在今天教学中,也是处于少数派,在古代更是没几个人想尝试。
耶稣在福音书中,对众人讲道的场合并不多。甚至有些时候,他看到人多,就会主动退到没人的地方,“耶稣和门徒退到海边去,有许多人从加利利跟随他。”耶稣更多的时候是和自己的门徒互动。耶稣到了凯撒利亚·腓立比的境内,就问门徒说:“人说我(有古卷没有我字)-人子是谁?”当时,门徒进前来,问耶稣说:“天国里谁是最大的?”
耶稣面对单独的门徒,展开深入的讨论。他不喜欢别人给他的荣誉,给他的头衔。门徒问他的问题也是不讲情面,直陈面前。耶稣呢,每次也是耐心回答,有时候也面带愠色,但是他面对的个体,都能在这种问答中获得成长。不论彼得还是约翰,后来都能成为独当一面的人。
反观我们当下的教会,可能大部分牧者都喜欢大课堂的讲道和牧养模式。
牧者们最喜欢的模式是大教会,都想着把自己的教会做成最大的教会,几百上千人才好,把自己的教堂建成最大的教堂,成为城市的高度。他们喜欢在讲台上一呼百应,喜欢被众星捧月的感觉,喜欢人群。他们不喜欢信徒问太多问题,问太多问题的信徒都是问题信徒。他们更不喜欢与单独的信徒互动,他们把自己搞得很神秘,唯恐信徒知道了真实自我之后不再崇拜自己。
这样的问题怎样解决呢?信徒的成长需要个体之间的互动,这需要牧者放下自己的光环,走到信徒中间,像耶稣那样与信徒独立互动。
这首先需要牧者的知识储备,这当然不是要求每个牧者都成为博物学家或者教授级别的人,但是最基本的是能和信徒就某一个具体问题展开深入探讨,不一定有什么标准的答案,但是能让大家深入思考下去,引导讨论走向福音。
其次,牧者应该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会关心生活,才会去福音中寻找生活的指南,才能让信仰走入生活,让生活见证福音。而一个不热爱生活,只热爱花里胡哨头衔的牧者,显然他只喜欢讲大道理。
最后,牧者应该对信徒有种平等的心态。牧者首先是个信徒,其次才是一个担当责任的牧者,而不是权力。因此,与信徒应该保持平等,态度才能平和,不要高高在上,以一种教训人的姿态出现在信徒面前,信徒只能绕路而行。
耶稣说, “一个人若有一百只羊,一只走迷了路,你们的意思如何?他岂不撇下这九十九只,往山里去找那只迷路的羊吗?若是找着了,我实在告诉你们,他为这一只羊欢喜,比为那没有迷路的九十九只欢喜还大呢!”好牧人在乎羊群中的每一只羊,不是羊群的规模。
“盗贼来,无非要偷窃,杀害,毁坏;我来了,是要叫羊(或译:人)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我是好牧人;好牧人为羊舍命。好牧人会为羊舍命!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